当前位置:AASLD-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  » 正文
AASLD中国力量丨谢青教授团队多项研究成果亮相,揭示白蛋白新功能指标在肝硬化及肝衰竭领域的临床价值
——  作者:    时间:2024-11-24 06:54:22    阅读数: 27


 

编者按

在2024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团队带来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团队共5项研究被大会收录,其中关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白蛋白研究尤为亮眼。该研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了大会交流,揭示了白蛋白结合能力(ABiC)在预测肝硬化AD和ACLF患者1年死亡率方面的高准确性,有望成为替代传统血清白蛋白翻译后修饰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同时,团队还探讨了静脉输注白蛋白对肝硬化AD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影响,以及有效白蛋白浓度(eAlb)对肝硬化AD患者远期结局的预测价值。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肝硬化疾病的理解,更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精准的预后评估工具,有望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张宸溪博士现场口头报告

 

研究一 肝硬化急性失代偿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白蛋白结合能力与白蛋白结构损伤和临床结局相关

 

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cute decompensation,AD)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差,尤其是进展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其90天死亡率高达40%~80%,疾病负担重,准确快速识别高风险人群至关重要。

 

人血清白蛋白是人血液中含量最高的血浆蛋白,复杂的分子机构赋予白蛋白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维持渗透压、结合、转运、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然而,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在慢性肝病进展中,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白蛋白结构受损,最多见的结构改变是发生在白蛋白分子第34位半胱胺酸残基上的游离巯基的翻译后修饰,导致白蛋白分子的还原性降低。不仅如此,白蛋白的这些翻译后修饰改变还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白蛋白翻译后修饰改变的评估需要借助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整个实验过程复杂又昂贵,不能满足现有临床常规检测的要求,限制了该生物标志物在肝硬化AD和ACLF患者中的积极应用。

 

另一方面,白蛋白的结构损伤也会导致其相应的功能缺陷。目前白蛋白功能评估中较为成熟的检测包括羟基自由基抗氧化能力(HORAC)测定、白蛋白结合能力(ABiC)测定和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测定。HORAC能够评估白蛋白的总体抗氧化能力;ABiC能够评估白蛋白重要的药物结合位点——结合位点II的结合能力;IMA能够评估白蛋白氮端鳌金属离子的结合力。本研究旨在评估肝硬化AD和ACLF人群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比较简便的功能评估与复杂的结构评估在远期预后评估中的效能。

 

通过筛选2016年6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最终纳入因肝硬化AD和/或ACLF入院的患者共528例。收集基线外周血样本进行HORAC、ABiC和IMA评估。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评估人血清白蛋白Cys-34位点的氧化还原状态并分类为原始白蛋白、人非巯基白蛋白1(HNA1)和人非巯基白蛋白2(HNA2)。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评估白蛋白结构和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AUROC比较不同亚型白蛋白结构和功能参数预测1年死亡的性能。

 

结果显示,528例AD合并ACLF患者随访1年时,128例(24.2%)死亡,31例(6.9%)接受移植,369例(69.9%)存活。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和肾功能不全的比例更高,白细胞计数、肝酶、总胆红素、INR和MELD-Na评分更高,血清白蛋白和血钠水平更低。HORAC和IMA的水平在存活者和死亡者之间相似,而ABiC[64.2%(43.0%-85.4%)vs. 96.8% (70.1%-117.8%),P<0.001]和原生HSA[12.4%(7.8%-22.3%)vs. 23.0%(13.0%-34.4%),P<0.001]在死亡者中显著较低,HNA1[71.2%(62.3%-78.5%) vs. 64.0%(51.1%-74.5%),P<0.001]和HNA2[1.7%(1.2%-2.7%)vs. 1.2%(0.9%-1.8%),P<0.001]在死亡者中显著较高。HSA的结构参数,包括原生HSA和HNA1,与HORAC和ABiC显著相关,但与IMA无关。在预测1年死亡率方面,ABiC显示了相对较高的准确性,与原生HSA (AUC:0.74 vs. 0.69,P=0.112)或MELD-Na评分(AUC:0.74 vs. 0.77,P=0.171)相当。当纳入ABiC时,在改善MELD-Na评分1年预后价值方面,ABiC与HSA相当(ABiC + MELD-Na的AUC vs. HSA + MELD-Na的AUC,0.78 vs. 0.79,P=0.179)。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ABiC在预测AD肝硬化和ACLF患者1年死亡率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替代血清白蛋白翻译后修饰评估的良好标志物。

 

总之,我们通过一个大型前瞻性临床队列评估了肝硬化AD和ACLF人群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发现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这种损伤是相互关联的。在所有结构和功能参数中,ABiC和原始白蛋白在预测1年死亡方面效能最佳,且ABiC联合MELD-Na评分的改善作用也与白蛋白结构参数相当,提示ABiC是一个优秀的生物标志物,具有很大潜力可以替代白蛋白结构参数提供较为准确的远期预后效能。

 

研究二 静脉输注白蛋白对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28天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影响:一项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曹竹君博士现场交流

 

静脉注射白蛋白(IV albumin)可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可用于预防大量腹水穿刺(LVP)后循环功能障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急性肾损伤(AKI)和死亡。然而,近期临床试验结果发现,静脉注射白蛋白在SBP、AKI或LVP中的治疗效果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白蛋白静脉输注对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患者28天死亡率、医院获得性感染、SBP、AKI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预防效果。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通过一项前瞻性队列(“RJH”队列)筛选因腹水、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细菌/真菌感染或黄疸等情况非择期入院的肝硬化患者。纳入入院时血清白蛋白低于3.0 g/dL的患者,并根据住院期间静脉输注白蛋白的平均每周剂量进行分组:<1.0 g/kg为低剂量组、1.0至1.5 g/kg为中剂量组,>1.5 g/kg为高剂量组。主要结局为28天死亡率,次要结局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SBP、AKI、ACLF和90天死亡率。利用贪婪最近邻匹配法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匹配标准差的卡尺宽度为0.2。

 

在619名基线血清白蛋白<3.0 g/dL的AD住院患者中,392人(63%)平均每周静脉注射白蛋白<1.0 g/kg有392人(63%),166人(27%)每周输注1.0至1.5 g/kg,61人(10%)每周输注>1.5 g/kg。接受高剂量白蛋白输注的患者年龄较大,基线白蛋白水平较低,入院时感染比例较高。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后,共分析了93名患者(每组31人),三组间在年龄、性别、基线白蛋白、MELD评分、合并症、肝硬化病因、肝硬化并发症、感染和ACLF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低、中、高剂量组的IV白蛋白中位每周剂量分别为57.8 g(37.9 g,67.78 g)、67.5 g(64.9 g,69.9 g)和116.3 g(101.4 g,171.7 g)(P<0.001)。28天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有3人(9.7%)、2人(6.5%)和4人(12.9%)死亡(P=0.691)。三组间医院获得性感染、SBP、AKI、ACLF及90天死亡率的发生率相似(所有P>0.05)。

 

在本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中,静脉注射白蛋白未能明显预防AD患者的28天死亡率、医院获得性感染、AKI或ACLF。

 

研究三 有效白蛋白浓度能显著改善对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1年死亡的预测效能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较差,发生急性失代偿(AD)的肝硬化患者1年死亡率高达20%~63%,目前可用的预后评分系统包括CTP评分、MELD评分和CLIF-C AD评分,但这类评分通常用于短期结局的预测,肝硬化AD患者的远期生存预测仍然是一个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有效白蛋白浓度(effective albumin concentration,eAlb)是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其与白蛋白的功能障碍以及肝病的严重程度关联紧密,并且在预测肝硬化AD患者的短期预后方面展现出优秀的预测价值。然而,eAlb对长期结局的预测效果尚未得到评估。本研究旨在评估白蛋白不同亚型对肝硬化AD患者远期结局的预测价值。

 

通过筛选2016年6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最终纳入因肝硬化AD入院但未出现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患者共445例。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评估人血清白蛋白Cys-34位点的氧化还原状态,并根据不同白蛋白亚型的相对峰面积占比与总白蛋白浓度量化不同类型的白蛋白浓度。采用多因素竞争风险分析评估不同亚型白蛋白浓度与1年生存率的相关性。最后比较不同亚型白蛋白浓度预测1年死亡的性能。

 

1年随访中非存活者的eAlb浓度显著低于存活者[3.7(1.8-6.0) vs. 6.7(3.6-10.3)g/L,P<0.001]。通过多因素竞争风险分析,eAlb浓度,而非其他氧化型的白蛋白,是AD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sHR,0.92(0.86-0.98),P=0.01]。在预测1年死亡率方面,eAlb浓度的AUC [0.69(0.64-0.69)]显著高于总白蛋白浓度和氧化白蛋白浓度。此外,根据最佳截断值0.4g/dL,eAlb浓度可有效地将肝硬化AD患者1年死亡风险分层。最后,将eAlb浓度与CLIF-C AD评分或MELD-Na评分结合,可显著提高对AD患者的预后准确性(eAlb+CLIF-C AD的AUC为0.74(0.69-0.74),eAlb+MELD-Na的AUC为0.75(0.70-0.75),均较单独使用CLIF-C AD或MELD-Na的AUC显著提高,P值分别为0.003和0.006)。

 

总之,该项研究通过一个大型前瞻性临床队列评估了肝硬化AD非ACLF人群的白蛋白亚型,发现eAlb浓度能够独立预测AD患者1年生存情况,预测能力与国际常用的MELD评分和CLIF-C AD评分相当,并且通过与这些常规预后评分联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其预测性能,提示eAlb浓度是预测AD患者长期生存有良好前景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专家简介

 

谢青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第十、十一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第三、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第二届上海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会长

上海市感染性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上海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委、上海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传染病杂志》副主编、《肝脏》杂志主编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职业道德标兵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五洲女子科技奖和第一届“医树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感染和肝病领域Top杂志“NEJM”、“BMJ”、“Lancet Gastroenterol & Hepatol”、“J Hepatol”、“Hepatology”、“CID”、“ J Infect Dis”等以及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奖、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曹竹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医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博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

上海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青委 上海市青联委员、黄浦区青联常委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CHESS肝脏健康联盟“青柑” 学者

上海青年科技35人、东方英才、科技启明星、“晨光”学者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EJM、BMJ、Lancet Gastro Hepatol、J Hepatol等期刊发表论文28篇

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

多项成果纳入国际以及我国疾病诊治指南,指导FDA、CDE等国家卫生部门决策

 

张宸溪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医学硕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博士研究生在读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J Hepatol、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等发表SCI论文3篇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