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宏教授: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优势与特色
——  作者:    时间:2024-09-06     阅读数: 12

编者按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与肝脏疾病进展相关,是影响肝脏疾病转归和增加肝细胞癌风险的关键因素。早期纤维化过程可逆,若不及时干预治疗,程度逐渐加重将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因此,积极防治肝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青年岐黄学者、甘肃省名中医刘俊宏教授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金城肝病论坛上作题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优势与特色》的精彩报告,《国际肝病》现将报告内容整理如下。

 

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的现状与不足

 

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的基本策略是控制、治愈原发疾病及减少组织损伤。在早期,及时有效地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甚至逆转肝纤维化。针对病因及症状治疗,如:病因为感染肝炎病毒的应抗病毒、保肝降酶、减轻炎症和抑制宿主免疫反应、抗氧化及抗凋亡等对症治疗;病因为血吸虫感染的应清除寄生虫;病因为胆道梗阻的应行相关手术解除梗阻。然而临床部分患者通过对因和对症治疗后,虽肝脏炎症减轻、病毒复制及生化指标明显改善,但肝纤维化程度依然存在且部分患者出现持续加重。由此可见,对因和对症治疗并不能直接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而抑制肝脏细胞外基质(ECM)的激活和沉积是治疗肝纤维化的关键与重点。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特色

 

中医认为,肝纤维化主要病机为“湿热毒邪、气、虚、瘀互结”,应遵循“驱邪、疏肝、扶正、祛瘀”的主要治疗原则,《医宗必读·积聚》记载:“屡攻屡补,以平为期”,指出治疗肝纤维化应攻补兼施,且把握好攻补的主辅轻重,在不同阶段“病、、症”结合,三因制宜,复方多法,综合应用,整体调节。

 

肝纤维化早期,正气亏虚是此病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湿热疫毒之邪侵袭是肝纤维化早期形成的始发条件,邪藏于内,邪正交争,正气虽虚,但邪在经在气,故在早期以肝胆湿热证或湿热蕴结证为主要证型,治疗在清利湿热的基础上辅以“扶正”。肝纤维化中晚期,随着正邪交争,正气亏损严重,多以气阴虚损证、瘀血阻络证及肝肾阴虚证为多见。治疗应以“扶正”“祛瘀”为主,酌情加以“攻邪”。

 

中医治疗通常内外结合,在药物内服治疗的不同阶段,中医针灸疗法、穴位贴敷及穴位注射等外治法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刺激体表经络腧穴,发挥清利湿热、疏肝健脾、活血通络、益气养阴及补益肝肾等作用,整体调节,既能攻补兼施,又能标本同治。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优势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中医药的研究,现今面对发病机制复杂的肝纤维化的治疗,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肝纤维化机制复杂,西医治疗至今还未发现靶点明确的抗纤维化药物,而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与多条信号通路有关。相比于西医的抗病毒、抗炎及免疫抑制等基础治疗,中药安全性更高,且与西药联用时,既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又可以减轻西药对正常器官组织的毒副作用,对某些西药更是有增敏、增效等作用,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在中医从病因、病机到辩证、理法再到方药配伍这独具特色的理论指导下,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研究已取得诸多显著进展,也凸显出了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优势,但目前需进一步研究,将动物研究取得的中药靶向通路相关成果更多应用于临床研究中,开发出更多有效的复方制剂。很多学者也在不断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纤维化研究,但中西医结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争取达到“1+1>2”的目标。因此,仍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团队合作,助推我国肝纤维化临床与科研高质量发展。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