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继东教授:中国慢乙肝新指南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  作者:    时间:2024-08-08     阅读数: 37

编者按
 
2024年7月25日至28日,2024年新加坡GIHep与肝病联合大会(Combined GlHep & SHC 2024)在新加坡举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出席并参加了慢性乙型肝炎研讨会,并在会上作《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指南)相关内容的精彩报告。《国际肝病》对贾继东教授就本次报告分享进行了专访。
 
《国际肝病》
您在本次会议上作慢乙肝新指南报告分享,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本次新指南中最核心的更新内容吗?
 
贾继东教授:新指南在多个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中核心更新内容包括:(1)扩大了筛查范围;(2)扩大治疗适应证;(3)停药标准变得更为严格。
 
此外,新指南还特别强调,对6岁以下慢性肝炎患儿应积极进行治疗。这些更新点与以往的指南存在显著差异。与过去主要借鉴国外指南不同,这次我们更多地融入了中国自身的实践经验、证据和特色,因此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定认可。
 
《国际肝病》
相比之前的指南,新指南在慢乙肝患者的治疗建议方面有哪些变化或新增的推荐意见?
 
贾继东教授:新指南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有诸多重要更新。其中最核心的变化在于扩大了抗病毒治疗适应证。
 
早期的指南大多规定,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治疗标准是HBV DNA>2×105 IU/mL,e抗原阴性乙肝患者治疗标准是HBV DNA>2×104 IU/mL,并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大于两倍正常值上限才开始治疗。而新指南则更新为:第一,血清HBV DNA阳性的界定需要应用高灵敏的检测试剂(检测下限为10 IU/mL或20 IU/mL)。第二,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者,无论ALT水平高低,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建议抗病毒治疗:(1)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家族史或HCC家族史;(2)年龄>30岁;(3)无创指标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G≥2)或纤维化(F≥2);(4)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
 
总的来说,新指南在慢乙肝患者的治疗上做了显著的放宽,使更多人得到及时治疗,从而更有可能阻断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国际肝病》
新指南的制定和发布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有何意义?它是否有助于推动全球慢乙肝治疗水平的提高?
 
贾继东教授:在早期的指南版本中,我们主要依赖和借鉴国际上的研究证据和推荐意见。然而,在新指南中,我们实现了两个重要的转变。首先,我们更多地采用了国内的研究数据。其次,我们的推荐意见也更具中国特色,甚至在扩大适应证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
 
新指南的发布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关注和认可,获得了广泛好评。更重要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协会在修订他们的指南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我们扩大治疗适应证的理念。因此,新指南很可能对国际其他指南的修订产生较大的推动和影响,对于这一结果我们乐见其成。
 
当然,我们还将继续开展基于中国的临床研究,以产生更多的临床证据,还要把临床经验上升为证据,将这些新证据融入指南中,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