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APASL-亚太肝脏研究协会年会  » 正文
何英利教授:乙肝、肝衰竭和肝纤维化研究进展丨APASL 2024专访
——  作者:    时间:2024-04-14 10:27:10    阅读数: 44

编者按:2024年3月27~31日,第33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年会(APASL 2024)于日本京都隆重举行。我国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英利教授团队展示了近20篇摘要,涉及肝炎、肝纤维化和肝衰竭等多个领域,其中肝衰竭领域的口头报告尤为突出,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国际肝病》现场邀请何英利教授对肝炎、肝纤维化和肝衰竭诊疗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价值进行解读。

 
《国际肝病》
首先向您表示祝贺,团队近20篇摘要被大会收录,可谓大丰收。此次参与大会交流的内容主要聚焦在乙型肝炎、肝衰竭和肝纤维化。在此能否请您分别介绍这三大领域的主要成果,及其临床价值?
 
何英利教授:团队在本次大会提交了18篇口头报告,集中在肝炎、肝纤维化和肝衰竭领域。其中肝衰竭领域有12篇,展示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肝衰竭作为肝病进展的终末阶段,其预后模型的研究至关重要。团队基于肝脏体积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开展了一项对照队列随访研究。通过对近200例患者的动态CT肝脏体积评估,我们发现,在发病阶段,肝脏体积大于850 cm3或相对体积(实际体积与理论体积之比)大于85%的患者,其长期预后相对较好。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早期评估患者的预后,但未来仍需结合血浆生化指标和其他标志物,以构建更为精准的预测模型。
 
此外,我们还关注了肝衰竭患者救治成功后肝脏体积的长期变化。研究发现,部分患者肝脏体积逐渐改善,临床表现也显著好转;而另一部分患者则出现肝脏体积轻度下降和生化指标恶化的趋势,其再次住院和失代偿的风险增加。这提示我们,在肝衰竭患者的长期管理中,保持肝脏体积的稳定和功能良好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进一步探讨了病毒控制对肝脏体积的影响。对于慢性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LLV)已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肝衰竭患者群体中,仅关注LLV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极低病毒血症(ELLV)的情况。尽管慢性肝炎患者可能短期内不会因ELLV而受到严重肝脏损伤,但对于已成功救治的肝衰竭患者而言,即使是微小的损害也可能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肝衰竭患者若能有效处理ELLV,实现持续的病毒学应答,其肝脏体积恢复的可能性将显著增加。这提示我们,对于乙肝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在救治成功后,必须严格控制HBV DNA水平。仅仅将病毒载量控制在2000 IU/ml以下或小于100 IU/ml是不够的,我们甚至需要追求小于20 IU/ml的目标。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必须采用高精度的检测方法,确保患者血液中的病毒完全检测不到。
 
然而,实现病毒完全检测不到并非易事。目前,针对ACLF存活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相对有限,干扰素治疗已被排除在外。因此,我们只能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方面进行优化。通过一系列研究,我们发现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甚至与免疫调节剂联合,可能使更多患者达到病毒学检测不到的持续病毒学应答水平。
 
总之,我们的研究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救治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然而,这些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和拓展,以适用于更广泛的患者群体。我们将继续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共同推动肝病领域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国际肝病》
从本届大会的研究分享看,乙型肝炎、肝衰竭和肝纤维化这三大领域分别呈现出哪些较具价值的研究进展?您有哪些参会感受?
 
何英利教授:本次大会内容丰富,我主要聚焦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刻感受到中国声音在会议中的强大影响力。从主席发言、口头交流到海报展示,中国学者的表现都极为出色。他们在提问环节展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深思熟虑的态度,反映了中国在肝病研究领域的快速进步。会议中有以下几项研究尤为引人注目,充分展示了中国在肝病领域的贡献。
 
首先,是关于人工肝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金军教授牵头,联合全国多家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的大规模研究,探索了人工肝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既往研究中,人工肝主要被视为连接肝衰竭和肝移植之间的桥梁,用于延续患者生命,但其对救治成功率的提升作用一直存在争议。而这项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人工肝联合基础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生存率,这既符合临床医生的经验,也为后续指南更新提供了有力的循证证据。
 
另一项研究是关于慢乙肝的临床治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牵头的珠峰项目,针对优势人群(即年龄18~60周岁,正在接受NAs治疗达1年以上患者,同时满足:HBsAg≤1500 IU/ml、HBeAg阴性或低水平、血清HBV DNA定量<100 IU/ml )采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联合NAs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治愈效果。这一治疗方案与亚太其他地区甚至欧美国家的治疗方案有所不同,但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再次证明了中国在肝病治疗领域的创新能力和领先地位。
 
此外,大会还探讨了肝硬化逆转的可能性。既往认为肝硬化是不可逆转的,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有效治疗,相当一部分肝硬化能够实现逆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团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发现慢乙肝引起的肝硬化经过一年治疗,接近70%的患者能够实现肝硬化逆转。这一发现为肝硬化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关于肝硬化逆转的问题,我们目前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需要明确哪部分患者有望实现肝硬化的逆转。对此,我们研究发现,肝脏体积是一个关键的预测指标。具体而言,当患者的肝脏体积与标准化肝脏体积之比大于70%时,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实现肝硬化的逆转。这标志着我们将肝硬化的逆转从单纯的功能学改善,进一步拓展到了形态学的逆转。通过2年的抗病毒、抗炎和抗纤维化等综合治疗,我们发现这部分患者的肝脏体积有所增加,肝细胞得到再生,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其中约40%的患者能够实现全面的改善。要实现这一逆转,关键在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并结合抗炎、抗纤维化等策略。此外,一些具有良好疗效的传统医学药物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综合治疗方案对于促进肝硬化逆转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关于中医药在肝硬化治疗中的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这将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接下来,我们讨论如何实现肝硬化的稳定逆转。鉴于中国绝大多数肝硬化患者是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尤其需要关注极低病毒血症的控制。我们团队开展的研究发现,仅仅追求病毒载量小于20  IU/ml可能还不足以实现肝硬化的稳定逆转。相反,如果患者能够实现持续的病毒学应答,那么他们实现肝脏形态学和功能代偿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肝硬化的逆转和稳定,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并特别关注极低病毒血症的控制。同时,加强中医中药在肝硬化治疗中的研究,以期为未来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