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APASL-亚太肝脏研究协会年会  » 正文
纪冬教授团队3项最新研究成果oral亮相APASL 2024
——  作者:    时间:2024-04-08 07:56:50    阅读数: 25

编者按:2024年3月27~31日,第33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年会(APASL 2024)于日本京都隆重举行。我国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纪冬教授团队共3项研究入选大会口头汇报。该团队研究分别聚焦ALT正常且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患者的灰区定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伴严重肝脏炎症的临床特征和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新发肝细胞癌的风险。《国际肝病》特邀团队分享报告精彩内容。
 

▲纪冬教授团队在APASL 2024现场
 
研究一
不同指南对于ALT正常且HBV DNA阳性患者的灰区定义
 
 

 
邓亚医师以题为《不同指南对于ALT正常且HBV DNA阳性患者的灰区定义》的研究进行了口头汇报(摘要编号:O-0126)。不符合指南推荐的自然史或免疫分期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被归为处于灰区。灰区定义的标准,特别是HBV DNA和谷丙转氨酶(ALT)的阈值,因指南而异。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8月至2023年6月期间,来自6家医院共1843例ALT<1×ULN且接受了肝活检的无抗病毒治疗史CHB患者的数据。肝脏组织学评估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显著炎症和肝纤维化分别定义为≥G2或≥S2。最终纳入1843名患者,中位数HBV DNA为4.3 log10 IU/ml。按照AASLD和CSH/CSID指南,分别有38.0%和52.3%的患者被归入灰区。根据CSH/CSID指南,超过30%的患者被分类为免疫活动期。
 
与根据AASLD归类为灰区的患者相比,根据CSH/CSID指南归类为灰区的患者ALT、AST水平更低,显著肝脏炎症(20.2% vs. 26.2%,P=0.005),显著肝纤维化(38.8% vs. 45.5%,P=0.007)的发生率更低。高AST水平、年龄>40岁和HBeAg阳性均被确定为AASLD和CSH/CSID指南下灰区患者发生显著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这些结果提示,在ALT正常的CHB患者中,根据2022年CSH/CSID指南,更高比例的患者被归类为灰区,但并未增加显著肝脏炎症或纤维化的比例。年龄>40岁和HBeAg阳性的灰区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抗病毒治疗。
 
关于灰区患者的最佳管理与治疗决策尚无统一共识,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必要时积极治疗以减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HCC等进展。
 
研究二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伴严重肝脏炎症的临床特征
 
 
熊渝婷硕士研究生以题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伴严重肝脏炎症的临床特征》的研究进行了口头汇报(摘要编号:O-0049)。本研究纳入我院2009年至2017年经肝活检确诊且RUCAM评分>6的急性DILI患者157例,并随访至2023年10月。收集肝活检、出院和随访时的临床特征。根据Scheuer评分系统,肝脏炎症分为轻度(G0-2)和中度/重度(G3-4)组。
 
157例入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0.4岁,其中65.6%为女性。中药、西药和混合药物致肝损伤分别占42.7%、25.5%和31.8%,且中位潜伏期为14.0(IQR:7.0~30.0)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420,95%CI:1.078~5.436,P=0.032)和高BMI(OR:1.156,95%CI:1.019~1.311,P=0.024)是中重度肝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期间,23例(14.6%)发展为慢性DILI,其中9例(5.7%)进展为肝硬化;15例合并自身免疫(G0-2组3例 vs. G3-4组12例,P<0.05),且均为女性患者。
 
 
这些结果提示,女性和高BMI是急性DILI发生严重肝脏炎症的高危因素,且与自身免疫现象叠加时,慢性化风险较高。因此,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减少慢性化、肝硬化及肝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研究三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新发肝细胞癌的风险: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吕桂基硕士研究生以题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新发肝细胞癌的风险: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进行了口头汇报(摘要编号:O-0679)。目前,CHC主要治疗方案为口服抗病毒药(DAA)和干扰素(IFN),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新发肝细胞癌(HCC)的风险尚不清楚。
 
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抗HCV治疗后CHC患者HCC新发率的研究23项(6项研究基于IFN治疗,17项研究基于DAA治疗;10项为前瞻性研究,13项为回顾性研究),共包括患者29395名,采用随机效应荟萃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实现SVR的CHC患者,其HCC发生率低(1.54/100 py,95%CI:1.52~1.57),且明显低于NR患者(7.80/100 py,95%CI:7.61~7.99)。
 

 
以HCV治疗方案分层,IFN和DAA治疗实现SVR后,其HCC新发率分别为1.17/100 py(95%CI:1.11~1.22)和1.60/100 py(95%CI:1.58~1.63)。
 
以SVR患者基线是否为肝硬化分层,非肝硬化患者的HCC新发率为0.85/100 py(95%CI:0.85~0.86),而肝硬化患者HCC新发率则上升至2.47/100 py(95%CI:2.42~2.52)。
 
这些结果提示,实现SVR能显著降低CHC患者的HCC新发率,而肝硬化的SVR患者的HCC新发率约为非肝硬化患者的三倍。同时,经DAA或IFN治疗实现SVR的患者,其HCC新发率无显著差异。
 

 
专家简介
 
纪冬
 
肝病科副主任兼九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导,内科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免疫学博士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委会常委兼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门脉高压症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副主编,《临床肝胆病杂志》等审稿专家,研究成果多次在APASL、EASL及AASLD大会发言。近5年来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38篇(总影响因子410分,单篇他引最高357次),TOP期刊包括Journal of Hepatology, Hepatolog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1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等数十项课题,在感染性肝病的病因治疗(慢性乙/丙型肝炎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及耐药突变的精准治疗)、肝癌的监测及综合治疗方面有丰富临床经验。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