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EASL-欧洲肝脏研究协会年会  » 正文
EASL中国之声丨胡鹏教授团队:“灰区”患者较HBeAg阴性HBV感染者有更高的疾病进展风险
——  作者:    时间:2023-07-03 08:42:39    阅读数: 33

 
目前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灰区”患者的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较少,对其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尚存争议。第58届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年会(EASL2023)暨2023年EASL大会(EASL Congress 2023)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鹏教授团队(第一作者薛蕴苓博士)介绍了在HBeAg阴性患者及其中“灰区”患者自然史和预后方面的最新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灰区”患者较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有更高的疾病进展风险[1]。《国际肝病》特此报道,以飨读者。
 
 
 
背景和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CHB)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医疗负担。根据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年会(EASL)2017年发布的指南,HBV的慢性感染自然史四个阶段:HBeAg阳性HBV感染、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HBV感染、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其中HBeAg阴性的HBV感染是最常见的阶段。然而,在HBeAg阴性患者中,有一部分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的患者,不能被指南明确定义为任何免疫状态,我们称之为“灰区”(GZ),目前对“灰区”患者的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较少,对其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也有争议。因此该研究主要比较了HBeAg阴性HBV感染及其中“灰区”患者的自然史及预后情况。
 
研究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地招募了321名HBeAg阴性、ALT正常(<40 U/L)、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未诊断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患者。根据EASL指南,将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患者定义为HBeAg阴性HBV感染:①ALT正常、HBeAg阴性、DNA<2000 IU/ml;②无明显肝纤维化:B超未提示肝纤维化,GPR<0.32,APRI<1.5,FIB-4<3.25。不符合上述诊断的患者被定义为“灰区”。分别探究并比较了两组患者的自然史变化。
 
研究结果
 
基线时,321名患者中有211名(65.73%)被定义为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110名(34.27%)被定义为“灰区”患者。随访中,211名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中有7名(3.32%)和110名“灰区”患者中有27名(24.5%)分别转变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应的“灰区”。“灰区”患者转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应的“灰区”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的HBV感染(P<0.0001)(图1a)。
 
同时将超声提示的肝硬化和(或)肝细胞癌定义为终末期肝病。在研究人群中有9名患者(2.8%)发生了终末期肝病事件,其中7名(77.78%)患者处于“灰区”,2人(22.22%)为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且出现肝细胞癌的2名患者均在基线时处于“灰区”状态,并且“灰区”患者的终末期肝病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P=0.0018)(图1b)。
 
另外研究还探究了患者的ALT升高情况和抗病毒治疗情况。分别有46例(54.8%)“灰区”患者和38例(45.2%)HBeAg阴性的HBV感染患者出现ALT升高;分别有22例(77.3%)“灰区”患者和8例(22.7%)HBeAg阴性的HBV感染患者启动了抗病毒治疗。
 
分别探究上述两个结局事件的累积事件发生率,发现“灰区”患者均高于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P<0.001,P<0.001)(图1c,d)。
 
图1.HBeAg阴性HBV感染患者(A)与“灰区”患者(B)的相关结局事件累积发生率的比较
(a)结局事件为转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灰区”;(b)结局事件为发生终末期肝脏病事件;(c)结局事件为ALT升高;(d)结局事件为启动抗病毒治疗。
 
研究结论
 
上述研究表明,超过1/3的患者在基线时处于“灰区”。“灰区”患者过渡到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应的“灰区”、终末期肝病、ALT升高和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累积发生率都明显高于HBeAg阴性的HBV感染。因此,对“灰区”患者应注意密切随访,适时启动抗病毒治疗,以追求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Xue Y, Hu P, Liu X, et al. Higher risk of disease progression in the gray zone relative to hepatitis B e antigen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3 vol. 78(S1) | S100–S1212. EASL 2023. Abstract WED-188.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