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EASL-欧洲肝脏研究协会年会  » 正文
EASL2022丨胡爱荣教授团队:免疫耐受期慢乙肝约20%存在显著肝组织损伤,新模型YG/S或可协助诊断
——  作者:    时间:2022-07-03 03:10:01    阅读数: 82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一般可划分为免疫耐受期(IT)、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在无法获得肝脏组织病理的情况下,IT期慢性HBV感染定义为HBV 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高水平、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正常。但IT期慢性HBV感染者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患者群体,如何确定其抗病毒治疗时机,成为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57届欧洲肝病研究学会年会(EASL2022)暨2022年国际肝脏大会TM(ILC 2022)上,我国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胡爱荣教授团队介绍了相关研究最新结果:约20%的IT期慢性HBV感染者存在显著肝组织损伤(≥G2和/或≥S2),诊断模型YG/S(<0.05或≥0.30)对该类人群的显著肝组织损伤有一定的判断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肝脏穿刺活检(摘要编号:THU412)。《国际肝病》特此报道,研究内容分享如下。
 
 
研究背景
 
多数研究显示,慢性HBV感染ALT正常的“灰区”人群中,仍有一部分存在疾病进展。当前,我国指南亦扩大了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适应证。但对于ALT持续正常的患者群体(尤其是IT期),其疾病进展的判断与抗病毒治疗时机一直是临床争议的热点。本研究分析了IT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特征,建立了一个判断这类患者群体显著肝组织损伤的诊断模型。
 
研究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275例接受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的IT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分为
 
研究结果
 
肝组织损伤≥G2、≥S2及GS1(≥G2和/或≥S2)者分别为43例(15.64%)、30例(10.91%)及55例(20.00%)。各组的基线特征比较见表1。
 
表1.IT期患者各组的基线特征比较
 
与肝组织损伤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γ-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碱性磷酸酶和ALT水平(P<0.05)。
 
表2.IT期患者肝脏病理严重程度(≥G2、≥S2、GS1)的回归分析
 
建立的诊断模型包括YG(≥G2)、YS(≥S2)及YG/S(GS1)。YG/S在≥G2组、GS1组的判断价值最高,YG、YS在≥S2组的判断价值最高(表3,图1)。而APRI及FIB-4对IT期患者显著肝组织损伤的诊断效能均不高。
 
表3.六种诊断模型对IT期患者显著肝组织损伤的诊断效能比较
 
图1.各诊断模型判断显著肝组织损伤的ROC曲线
 
YG/S的诊断临界值为0.18,其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8.18%、73.64%,阴性预测值为93.10%。当YG/S <0.05时,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8.18%、97.96%、0.08;当YG/S ≥0.25时,其特异性、阳性似然比分别为90.45%、5.14;当YG/S ≥0.30时,其特异性、阳性似然比分别为95.91%、9.33(表4)。
 
表4.诊断模型YG/S不同取值判断GS0与GS1的效能比较
 
研究结论
 
约20%的IT期慢性HBV感染者存在显著肝组织损伤,诊断模型YG/S(<0.05或≥0.30)对该类人群的显著肝组织损伤有一定的判断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肝脏穿刺活检。
 
研究者说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扩大了治疗适应证,但不符合治疗适应证的ALT持续正常的“灰区”人群仍占多数。我国IT期患者约1584万例。虽然本研究及其他研究均提示IT期患者显著肝组织损伤及肝细胞癌进展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亦有研究认为IT期患者存在较高的疾病进展风险,HBV DNA水平与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的风险相关,而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能显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对其是否积极抗病毒治疗一直是临床争议的热点,因此对包括IT期患者在内的“灰区”人群疾病进展的预警预测及抗病毒治疗时机的判断显得极为重要。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围绕慢性肝病疾病进展和临床结局这一研究方向开展了多项研究,包括:通过大样本肝脏病理数据,分析了不同疾病状态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合并建立了乙型肝炎疾病进展预警及慢病管理体系;核苷(酸)类药物相关HBV基因组的耐药突变;HBV相关终末期肝病的防治;HBV感染合并肝脂肪变的防治等。
 
我们的这项研究结果显示约20%的IT期慢性HBV感染者存在显著肝组织损伤,虽然低于ALT正常的其他“灰区”人群(不确定期),但临床工作中仍需要对IT期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疾病进展实施正确的预警预测。无论该类人群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定期、科学、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肝脏疾病进展的预警预测)显得极为重要;而且疾病进展的判断是以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家族史、血液学及影像学数据、肝脏组织学资料等)的综合评估为基础。诊断模型YG、YS及YG/S对该类人群的显著肝组织损伤有一定的判断价值,优于诊断模型APRI及FIB-4,可适用于对IT期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疾病进展的初步筛查和随访管理。
 
我们也将开展上述诊断模型的进一步临床验证和优化,也期望未来可以通过建立新的诊断模型或发现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可准确判断患者肝脏病理损伤,确定非真正的IT人群,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以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
 
 
专家简介
 
胡爱荣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主任医师
 
宁波大学、皖南医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宁波市肝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浙江省首届十佳感染科医师,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医坛新秀人才,宁波市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
 
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感染科)、浙江省省市共建重点学科(传染病学)、宁波市临床特色重点专科(肝病)后备带头人,国家、浙江省省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核心PI;
 
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肝病分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肝病专委会委员;
 
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浙江省自然基金、浙江省基础公益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省部培育、省市共建等项目22项;
 
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二等奖(第1位)、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第1位)、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3位)各1项;
 
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专业书籍1本,副主编、副主译5本,参编参译5本。
 
往期推荐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