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EASL-欧洲肝脏研究协会年会  » 正文
EASL热评丨韩涛教授:利伐沙班可预防非肝硬化慢性门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栓再形成
——  作者:    时间:2021-07-15 02:21:55    阅读数: 56


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抗凝问题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没有肝硬化的患者中,门静脉血栓的形成除与局部因素有关外,常涉及全身高凝状态。现多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低分子肝素治疗门静脉血栓,目前尚不清楚长期使用直接口服抗凝剂对非肝硬化慢性门静脉血栓(PVT)患者减少复发性血栓的形成有无益处。
 
来自法国的学者Aurélie Plessier等人在第56届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年会(EASL2021)暨国际肝脏会议TM(ILC2021)上报告了“利伐沙班在非肝硬化慢性门静脉血栓(PVT)患者中预防复发性血栓形成:一项评估利伐沙班VS无抗凝剂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摘要编号:GS-613)结果,为直接口服抗凝药应用于非肝硬化PVT患者提供了重要信息。《国际肝病》特邀南开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韩涛教授进行点评。
 
 

 
研究介绍
 
该项研究旨在评估在无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非肝硬化慢性PVT患者中,口服利伐沙班与不使用抗凝剂相比对患者无血栓生存率的影响。在这项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对照研究中,没有血栓形成高风险因素的慢性PVT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利伐沙班15 mg/d或不接受抗凝治疗,计划随访时间至少2年。主要研究终点是无任何器官新发血栓栓塞事件或死亡的生存期。
 
结果,共纳入了111例患者,其中利伐沙班组56例和非抗凝组55例。由于无抗凝组血栓发生率增加,独立安全监测委员会要求进行中期分析,研究开始后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8个月(95%CI:8.8~13.2)时停止入组。
 
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在利伐沙班组为0/100人-年,在无抗凝剂组为19.71/100人-年(95%CI:7.49/100~31.92/100)(对照组复发的10例患者中有3例深静脉静脉炎,3例肺栓塞,4例脾脏血栓)。研究组之间的无血栓复发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 0.0008)(图1)。
 
 

 
图1.比较无血栓复发生存
 
无抗凝组的患者随后转换为利伐沙班15 mg/d。监测出血和血栓事件,直到最后一名纳入患者达到2年的随访时间。研究结束时,中位随访期为30.3个月(95%CI:29.8~35.9),3例患者发生了与门静脉高压相关的严重出血,其中2例患者接受利伐沙班治疗,1例患者未使用抗凝剂。3例失访,无人死亡。
 
研究者因此得出结论:对于无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慢性PVT患者,利伐沙班降低了静脉血栓复发的风险,同时并不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
 
专家点评
 
血流停滞、内皮损伤和高凝血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除局部因素外,凝血功能障碍在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发生中尤为重要。有研究报道65.30% 的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倾向异常,此类患者更易出现新发血栓形成事件。与血栓形成高风险相关的遗传性促凝血因素有凝血酶原基因突变、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III缺陷等,其他因素如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严重腹部感染或外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妊娠或产褥期以及口服避孕药等。
 
对于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期抗凝治疗。该项研究选择了无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非肝硬化慢性PVT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长期口服直接抗凝药可有助于减少此类患者各器官血栓再形成,且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自发性开通相对少见,若不进行抗凝治疗,则会导致慢性非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相关并发症。对于非肝硬化急性或者慢性门静脉血栓需要早期进行综合防治,减少其疾病进展。
 
尽管抗凝治疗能降低慢性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风险,但仍有部分患者发展为慢性门静脉高压症。未来需要进一步做好有无高危因素的分层分析,精确选择其用药及疗程,合理组合抗凝、溶栓、介入及手术等治疗模式,进一步提高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救治水平,同时也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防治提供借鉴。
 
专家简介


 
韩涛,主任医师,教授,南开大学与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人民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及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组长、全国重症与疑难肝病攻关协作组副组长、天津市肝病学分会第3-4届主任委员等,为国内外10余种专业期刊编委。
 
长期从事肝病等内科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尤其在肝衰竭(重症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肝癌的非手术综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以及疑难肝病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或共同牵头制定了我国肝病领域多部专业指南和专家共识。同时注重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及团队建设,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国内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20余项,为天津市病毒性肝炎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国家分中心负责人。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研究生教材及专著10余部,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7项。曾获天津市首批突出贡献专家、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首届“天津名医”等称号。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