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AASLD-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  » 正文
AASLD热评︱丁惠国教授:寻找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替代标志物
——  作者:    时间:2019-11-14 04:03:49    阅读数: 288


编者按:高动力循环状态是门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即内脏血管扩张及血流量增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时,消化道黏膜的血流量增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这种改变在胃和十二指肠最为显著。因此推测,通过对肠黏膜血流的精准定量测定,可以替代门静脉压力,从而能够区分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5 mmHg)和非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5 mmHg)。在2019年AASLD年会上,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Arpan Mohanty医生报道,通过胃镜应用新型偏振门控光谱镜的定量测定胃肠道黏膜微循环血流参数,来确定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刊特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丁惠国教授对该项研究进行点评。
 
该项研究纳入人群均为成年患者(年龄>18岁),实验组为7例为筛查食管胃静脉曲张(EV)行胃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对照组为7例非筛查EV行胃镜检查的非肝硬化患者。两组患者均行瞬时弹性成像检查,以确认是否存在肝硬化。排除标准包括既往有EV病史、闭塞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或介入改变了门静脉循环(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患者。
 
在常规胃镜检查过程中,在远端食管、胃窦、胃底和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的浅面(深度<100μm)、中间层(100-200μm)和深层( 200-300 ?m)分别进行了光谱镜微血管测量,指标包括平均血容量分数、不饱和血液(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分数和平均血管半径,每个解剖部位进行10次测量。
 
结果发现,平均血容量分数(v)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浅层血管半径(r)是评估肝硬化最有希望的光谱镜标记物。这两种标记物组合,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6%(见图1)。因此认为,十二指肠黏膜光谱镜定量测定可能是评估门静脉压力最有前景的替代方法之一,可以区分肝硬化患者与非肝硬化患者。
图1.平均血容量分数(v)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浅层血管半径(r)可提高肝硬化的诊断率
 
专家点评
 
丁惠国教授: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主要结局,PHT是肝硬化进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PHT的定义为门静脉与下腔静脉压力差>5 mmHg,或HVPG>10mmHg,或直接门静脉压力大于1.96Kpa。迄今,HVPG仍是诊断窦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及评估预后的“金标准”。
 
该研究对象均无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或直接门脉压力测定,因此,这些标志物作为诊断EV严重程度或明显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标志和替代HVPG,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实验室指标、瞬时弹性成像和多普勒超声技术(FS)、增强CT与MRI等指标,寻找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症无创性诊断及评估的新方法。这些方法目前尚不能替代侵入性肝活检、HVPG测量及胃镜筛查EV,我们最近Meta分析显示,这些无创指标预测肝硬化EV或高风险出血EV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CT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见图2)。
图2.A-B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S)预测EV及高风险出血EV曲线下面积分别0.85(95%CI: 0.82-0.88),0.85(95%CI: 0.81-0.88);C-D增强CT预测EV及高风险出血 EV的曲线下面积 0.91(0.88-0.93),0.94(95%CI: 0.91-0.96);E-F增强MRI预测EV及高风险出血 EV曲线下面积0.86(95%CI: 0.83-0.89),0.83(95%CI: 0.79-0.86)。
 
原文链接:Arpan Mohanty, Phanisyam Kamineni, Adam Eshein, et al. Can Spectroscopic Markers of Gut Mucosal Micro-Circulation Serve as a Surrogate for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Diagnose Cirrhosis? AASLD 2019 Abstract: 0243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