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AASLD-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  » 正文
AASLD中国之声︱李君教授团队携HBV-ACLF诊断“中国标准”亮相国际舞台,多项研究入选大会交流
——  作者:    时间:2019-11-13 04:54:59    阅读数: 280


编者按:我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君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肝衰竭与肝脏再生医学研究,在2019年第70届美国肝病年会(2019AASLD)上,他们以2个大会报告、1个SIG巡讲壁报和1个普通壁报的形式展示课题组在乙肝肝衰竭治疗与发病机制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8年,李君教授课题组通过全国13家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建立了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诊断的中国标准(COSSH-ACLF标准),使得约20%的患者被扩大诊断为ACLF而得到及时诊治。在本届AASLD大会上,李君教授针对“COSSH-ACLF中国标准下HBV-ACLF患者的转录组研究”做了精彩的口头报告,并且就“以COSSH标准评价人工肝治疗HBV-ACLF疗效的研究”进行了巡讲。此外,组内骨干江静博士代表团队口头报告了有关“蛋白质组预警HBV-ACLF的进展和预后”研究。
 
李君教授团队通过对HBV-ACLF、慢加急性肝功能失代偿(ACHD)、肝硬化(LC)、慢性乙型肝炎(CHB)和健康对照(NC)共360例样本的转录组分析,发现肝硬化基础ACLF和非肝硬化基础ACLF患者的总体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而ACLF组患者与ACHD,LC,CHB和NC组存在显著区分;发现免疫、代谢、凝血、炎症、凋亡、肾功能损害、病毒、损伤修复等8个生物学功能与ACLF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首次揭示HBV激活引起的免疫代谢失衡导致的多器官衰竭是HBV-ACLF发病的关键机制,不同于欧洲CLIF-ACLF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假说机制,为建立新的治疗方法、降低 HBV-ACLF高病死率提供理论依据。
 
他们对520例样本进行了独立样本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蛋白质组数据完整的展示了基于HBV感染的ACLF患者疾病进展的总体路径。ACLF样本显示出与ACHD和其他组样本不同的蛋白质组特征,主要体现在凝血异常与免疫代谢失调等途径。
 
此外,李君教授课题组利用特征选择算法发现ADIPO等与ACLF进展相关的血清蛋白标志物,与课题组的COSSH-ACLFs评分相结合,在HBV-ACLF的早期预警和预后判断中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他们利用COSSH-ACLF研究队列,首次通过循证医学数据证实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可有效提高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
 
为深入研究乙肝相关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李君教授课题组前期与厦门大学夏宁绍教授团队合作,利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移植创建了肝脏和免疫系统双人源化小鼠模型。此次会议上,李君教授团队报道了移植的hBMSCs在小鼠体内转分化为肝细胞的发育机制。
 
该研究通过对移植后第1、2、3、7、14天小鼠肝脏中人源性肝细胞的转录组测序发现,hBMSC从移植后1天已启动肝向分化,3天后基本完成分化,14天后hBMSC转分化来源的肝细胞功能已接近人原代肝细胞。进一步分析各时间点间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后,发现24条信号通路(包括IL-6、Notch、Insulin信号通路等)中的6个特异性表达基因(JUN,ICAM1,NEDD4L,DNMBP,IRS2,SPRY2)可能参与调控肝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并在体内外得到验证。为临床治疗肝衰竭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标。 
 
李君教授团队合影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