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APASL乙型肝炎专题会议上,香港中文大学陈力元教授的报告对“指南是否阻碍了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的问题做了深入讲解。
陈教授提到,所有指南(AASLD、ESAL、APASL)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治疗时机都基本一致,具体包括:①HBeAg阳性患者: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及HBV DNA>20 000 IU/mL;②HBeAg阴性患者:ALT>2×ULN及HBV DNA>2000 IU/mL;③代偿期肝硬化:HBV DNA可测或HBV DNA>2000 IU/mL(APASL指南);④失代偿期肝硬化:HBV DNA可测。治疗HBV的最终目标是防止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HCC)的发生。几项重要研究显示,HBV DNA水平是考虑治疗的关键因素,且HBV DNA在CHB自然史的免疫清除状态中是呈现波动变化。但单独的HBV DNA水平并不能准确确定感染状态,HBV DNA的波动使非活动携带与HBeAg阴性活动状态之间存在难以区分的灰色地带。指南也考虑了除外HBV DNA的其他血清学标志如HBsAg来指导临床治疗,但大多数指南只是简要进行了探讨。HBV DNA及HBsAg有着病毒学及自然史上的不同意义,且临床上HBV DNA提示病毒复制,而HBsAg提示受感染肝细胞及可转录cccDNA的持续存在。
对于无肝硬化患者,HCC一年发病危险度为0.3%时开始抗病毒治疗。ERADICATE-B研究显示,HBV DNA为2000~19 999 IU/mL时(HCC危险度为0.37%)是治疗的开始时机。但对于HBsAg>1000 IU/mL及HBV DNA<2000 IU/mL患者是否需要治疗也存在争议。研究显示,HBV DNA<2000 IU/mL且HBsAg≥1000 IU/mL时HCC的一年发病风险也可达0.33%。我们认为基于相同的HCC发病风险,这类患者也应接受抗病毒治疗,指南应该进一步完善关于治疗指征的内容。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肝活检对于治疗的指导作用。所有指南都推荐使用肝活检来检测进展性肝纤维化,从而指导抗病毒治疗。APASL的HBV共识推荐关于非侵入性方法检测肝纤维化,虽然这些方法不能完全替代肝活检,但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与肝活检互补的工作来指导乙型肝炎患者的管理。但是指南并未具体提及这些方法怎样应用。与血清学指标相比,肝纤维化瞬时弹性扫描(FibroScan)对CHB患者的F3期肝纤维化有着较好的预测价值。高肝硬度值(LSM)与肝硬化及HCC高风险相关,LSM>23 kPa时,肝硬化及HCC的风险分别为83.6%及23.9%。同时,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肝硬化患者进展为HCC的风险。既往指南的评估顺序是ALT水平、HBV DNA、肝纤维化及决定治疗,而现在对CHB的治疗方法更加强调对肝纤维化情况的评估,评估的次序应变为HBV DNA、肝纤维化、ALT水平及决定治疗。如果ALT正常,LSM所受的影响最小,因此推荐根据ALT水平来区分LSM的临床意义。对于正常ALT患者,LSM>9.0 kPa时应考虑治疗;而对ALT升高的患者,LSM>12.0 kPa时应考虑治疗。使用Fibroscan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约60%的肝组织活检可以避免。对于FibroScan检测急性发作CHB患者肝硬度的研究发现,ALT下降较快,但是LSM下降却相对ALT缓慢。LSM-HCC评分可以将HBV DNA水平及肝硬化情况结合来评估抗病毒治疗,LSM-HCC评分达到21~30分时,HCC发病风险可达2.5%。
最后总结中,陈教授指出,指南应从下述几方面来更加完善治疗的指导:①HBsAg定量能帮助确定低HBV DNA水平的中度危险患者;②FibroSacn在正常ALT患者可发挥最大的评估作用;③LSM-HCC评分能够在HCC风险评估中整合HBV DNA及肝纤维化程度。
请点击视频,观看陈力元教授精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