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HCS2014]王宇明: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临床研究进展(下)
——  作者:王宇明    时间:2014-09-04     阅读数: 342

  
        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
        编者按:第四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于2014年7月4~5日在贵阳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分院及贵阳医学院承办,是我国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盛会。来自全国的病毒性肝炎领域的专家出席了大会,各自汇报了所在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对当前存在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也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应本刊邀请,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对大会内容进行了简要综述。在上期微信中,王教授主要对肝炎慢性化、重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本文将主要涵盖这一领域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
  核苷(酸)类似物在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安全性问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教授主要就核苷(酸)类似物(NA)在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安全性问题做了专题报告。他强调安全性是CHB患者NA长期治疗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NA长期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肾功能的影响,需加强肾功能监测;同时NA为CHB患者骨密度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故治疗时可进行骨密度检查及监测;而对于严重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发生乳酸酸中毒的潜在风险。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了报告。报告认为各个阶段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均应积极治疗,其中儿童病情较严重,联合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可减少强的松用量,而孕妇使用强的松较为安全。临床试验表明,布地奈德可有效治疗AIH,其完全应答率优于每日40 mg强的松,且对于非肝硬化患者,其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强的松。王贵强教授建议对胆汁淤积性肝病进行肝组织学检查,早期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可获得良好效果,而单纯PBC应用UDCA治疗不佳者可联合激素。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南京军区上海肝病临床研究中心陈成伟教授针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目前,DILI的基因学研究包括药物代谢酶、人类白细胞抗原及线粒体氧应激相关酶的研究,其发病机制主要为线粒体损伤。DILI的生物学标志物可提高临床决策速度。近年研究发现,microRNA-122、高迁移性组合蛋白1(HMGB1)、半胱天冬酶裂解角蛋白18(K18)可识别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所致DILI,有望成为DILI的新生物学标志,但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今后,希望通过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网络(DILIN)的全球合作,探索用于诊断、评估可疑药物所致肝损伤的标准化方法,从而推进DILI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的停药复发与再治疗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万谟彬教授以临床病例为实例,对CHB停药复发与再治疗进行了探讨,提出先制定“规范停药复发”再治疗策略。报告中对复发与突破、病毒学复发、临床复发、血清学逆转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指出对于停药复发患者,其治疗指征及用药选择应根据停药前应答情况而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优化治疗原则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应密切监测鼓励患者维持更长时间的巩固治疗。
  关于恩曲他滨临床抗HBV感染的专家共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成军教授结合近年来恩曲他滨(FTC)的临床研究结果,对FTC在临床抗HBV治疗中所达成的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FTC可用于治疗初治、经治CHB患者,且具有良好的安全耐受性。同时,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可用于特殊HBV患者(儿童、孕妇等)抗病毒治疗,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研究发现,FTC/替诺福韦酯(TDF)联合应用优于单用TDF,为高病毒载量患者和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不佳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FTC用于中国CHB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资料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长效干扰素在治疗经治患者中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报告了长效干扰素即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如何在NA经治患者治疗中发挥作用。谢青教授提出临床治愈是CHB理想的治疗终点,其中免疫控制是临床治愈的关键。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提示,经NA治疗后,HBV DNA检测不到、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sAg定量低水平者是PEG-IFN-α治疗的优势人群;PEG-IFN-α对于NA经治患者也可进一步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与HBsAg清除率。
  肝癌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介绍了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治研究进展。研究发现HBx相关DNA损伤应答(DDR)途径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种肿瘤标志物,如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IVKA-II)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等,在HCC诊断中均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在我国尚未普及。从临床研究中发现,各种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效能。对于HBV相关HCC患者,抗病毒治疗可减少HCC患者的复发及病死率。研究发现,索拉非尼联合介入治疗可显著延长晚期HCC患者生存期,索拉非尼已成为当前晚期HCC的标准治疗药物。
  其他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甘建和教授就重型乙型肝炎免疫调控治疗进行了探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田德英教授主要介绍了戊型肝炎的研究进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岩岩教授对HBV感染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做了专题报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杨东亮教授的报告主要关注CHB的免疫调节治疗。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十一五”及“十二五”,我国病毒性肝炎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针对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治疗的研究与应用收获颇丰,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学术成果,切实降低了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传染率及病死率,培养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为进一步探索和攻克病毒性肝炎的难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Ilywhj2014-09-08 18:26
赞!